全国站 高考网-全国站

  • 高中1对1
  • 高考网

    高二物理教案:《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2018-11-20 12:31:15 来源:网络整理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3)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知道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教学难点: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教学方法:读、讲、练与分析相结合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叙述火车向你驶来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火车离你而去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同是汽笛发声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

      多普勒效应。

      (二)新课教学

      1、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问题:什么叫频率?声音的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

      提示:波源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如果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如果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不相等,这一现象就叫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效应的成因

      例1:波速为V=100m/s,波源的频率f=100Hz.可算得:波的周期T=0.01s,波长λ=1m。

      (1)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在时间t=1s里有100个波传到观察者所在的A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音调不变。

      (2)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波源以速度V源=10m/s相对于介质运动,第一、波源向观察者运动则对观察者来说感觉到的波速为110m,他在1秒钟内接收到的完全波数为110个,所以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110Hz比波源的频率f=100Hz要高,因而音调变高。

      注意:波速实际并没有改变,但在相同的距离中却多了10个完整波,是由于波在介质中被均匀挤压,使之波长变短的缘故。第二、波源远离观察者,由同学自行分析。

      (3)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观察者以速度V人=10m/s相对于介质运动。第一、观察者向波源运动;第二、观察者远离波源,由同学自行分析。

      (4)波源与观察者同时相对于介质运动又如何呢?多普勒效应更加明显

      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并加以总结。

      巩固练习

      (1)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多普勒效应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了改变

      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D.只有声波才能产生多普勒效应

    阅读原文
    院校库
    相关推荐
    资讯 本地 报考 大学 专业 招生 备考 考生 家长 资料 高中 留学
    Image Modal for Mobile
    特别策划更多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10033062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81950

    高考网 - 电脑版 | 触屏版

    Copyright 2022 gaokao.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