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湖北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4)
来源:智康1对1 文章作者:盖盛楠 2013-05-08 18:50:56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花开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想愁绪。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答案】B C
【试题类型】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内涵及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的能力。
【答案解析】B绝对、片面,从三、四段看,作者只是说杜鹃啼血化花是美的附会,并未否定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选项中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与原文不符;C与作者观点不符,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作者是为了突出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试题价值评价】难度较大,适用于探索考题出错类型的练习。
【试题相关学生类型定位】高二高三、程度中等,出现课次(中间),学生粗心浮躁,做题无方法型。
17.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答案】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试题类型】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及及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
【答案解析】中间段作用的变体,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前者应和作品的主题联系起来,后者应和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
【试题价值评价】难度中等,适用于段落作用题的练习。
【试题相关学生类型定位】高二高三、程度中等,出现课次(中间),学生审题不到位,做题无方法。
18.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试题类型】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必须明确出题者的命题意图。“杜鹃啼”是文章的核心意象,分析其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必能先明确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本题考查内容属于文章结构的范畴,内容上可以先梳理作品写了些什么,然后分析这些内容与“杜鹃啼”有什么关系。
【试题价值评价】难度中等,问题目的作用多涉及内容、结构、表达、作者四个方面的内容。此类涉及题目的试题是北京卷的最爱。
【试题相关学生类型定位】高三、程度中等,出现课次(收束),学生不熟悉题型和答法。
19.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8分)
【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试题类型】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答案解析】该题为探究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考生答题时要以全文主旨为纲,对文章所寄寓的思想观点态度,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所体现的文学创作规律有所认识,再结合自己的阅历,选取一个角度,组织答案。值得一提的是,组织答案时应该有观点,有材料,先明确摆出观点,再具体展开论述,答案应是完整的“总分总”式语段。
【试题价值评价】难度较大,难在给出题目所要的观点,观点错或十分牵强,答案很难得分。与北京卷阅读延伸题相匹配,可作为升格的配套练习。
【试题相关学生类型定位】高三、程度中等,出现课次(中间),学生阅读能力较差且无做题方法。
五、语言文学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2012年4月9日,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
要求:①联系该书内容;②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答案】示例一:著《离骚》屈子行吟泽畔,书香荆楚传华章;
读《楚辞》楚人再诵乡音,文化湖北续辉煌!
示例二: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史明志,鉴古通今。史学经典,请读《史记》!
【试题类型】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
【答案解析】这道语言运用题要求写的是阅读宣传标语,这则月的宣传标语应该对某一本书的阅读有提示作用,因此必须联系所选书的内容来写,做到简明得体,并符合题干中关于字数的要求。
【试题价值评价】难度中等,注意作答时需紧扣题干中的“书香荆楚·文化湖北”、“ 全民读书月” 。
【试题相关学生类型定位】高二、程度中等,出现课次(中间),学生惧怕对联,做题无方法。
21.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日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