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高考网-全国站

  • 高中1对1
  • 高考网

    热点作文素材《2025年央视春晚里的作文素材》-作文真题01

    2025-02-23 20:11:13 来源:网络整理

      【作文真题】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5蛇年春晚中,非遗舞蹈《傩·祭》利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傩面“开口说话”,弹幕评论两极分化:有人赞叹“技术让文化活起来”,有人批评“传统文化不应被科技绑架”。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

      明确核心事件:2025蛇年春晚非遗舞蹈《傩祭》运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傩面开口说话”,这是整个材料的核心事件,是引发后续讨论和思考的基础。

      分析不同观点:

      “技术让文化活起来”:此观点强调科技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科技能够突破传统文化传播和展示的局限,以新颖的形式吸引更多人关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化场景;利用数字化存储和传播,可使文化资料永久保存并广泛流传。

      “传统文化不应被科技绑架”:该观点提醒人们警惕科技过度介入对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担心科技手段可能会掩盖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过于注重形式创新而忽略文化内核的传承,甚至改变传统文化的原有风貌和价值。比如一些文化遗产在数字化开发过程中,为追求商业利益或视觉效果,过度包装,失去了其原汁原味。

      立意指导:

      1、肯定科技助力文化发展:

      论点:科技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强大引擎。

      阐述:论述科技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如通过新媒体平台,传统文化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利用数字建模、动画制作等技术,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演绎,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借助在线教育课程,能让更多人便捷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2、强调坚守传统文化本质:

      论点:莫让科技之“刃”伤文化之“根”。

      阐述:分析科技可能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如形式大于内容、文化内涵被曲解等问题。强调在利用科技时,要始终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本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在文化遗产数字

      化保护中,要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最大程度保留其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避免只注重表面的科技噱头。

      3、倡导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

      论点:以科技为笔,绘文化新篇。

      阐述:说明科技与传统文化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为科技的创新应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底蕴。应积极探索科技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模式,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推动科技进步,如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高科技文化体验项目,让观众在享受科技乐趣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例文】

      以科技之翼,展文化之姿

      当2025蛇年春晚的舞台上,非遗舞蹈《傩?祭》借助数字技术让千年傩面“开口说话”,引发的弹幕评论两极分化,实则反映了人们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进程中的思索。有人赞叹“技术让文化活起来”,亦有人批评“传统文化不应被科技绑架”,在我看来,科技与传统文化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我们应以科技为翼,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翅高飞。

      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搭建了广阔舞台。在过去,传统文化多局限于特定地域、特定人群,如傩文化,往往仅在部分乡村地区的祭祀仪式中得以展现,知晓者甚少。而如今,数字技术让傩面“开口说话”,通过春晚这一全民瞩目的平台,瞬间让亿万人领略到傩文化的神秘魅力。从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一系列数字化展览,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漫步在虚拟的故宫宫殿,感受历史的厚重;到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将莫高窟的壁画以高清、立体的形式呈现,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能清晰欣赏到每一笔精妙的笔触。科技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传统文化得以走进大众视野,为其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还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传统的傩舞表演形式相对固定,而数字技术的融入,让傩面有了表情、能“开口说话”,这种创新的呈现方式使古老的傩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就像近年来一些流行的国风游戏,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到乐趣,还能深入了解诸如诗词、传统建筑、服饰等文化知识。这种将科技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关注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了新生力量。

      然而,我们也必须警惕科技过度介入可能带来的问题,防止传统文化被科技“绑架”。一方面,不能让科技喧宾夺主,若在《傩?祭》中,人们只记住了炫目的数字特效,而忽略了傩文化本身所蕴含的驱邪祈福、敬畏自然等深刻内涵,那便是本末倒置。另一方面,要注重科技应用的适度性与合理性,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而破坏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比如一些地方在对传统建筑进行数字化修复时,过度使用现代材料与技术,导致古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与文化韵味。

      因此,我们在利用科技推动传统文化发展时,要坚守文化的内核。以科技为手段,以文化为根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传承。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育,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让人们在欣赏科技带来的精彩呈现时,也能真正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时代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唯有与时俱进,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历久弥新。让我们以科技为翼,精心呵护传统文化的根基,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天空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技术为舟,文化为桨

      当2025蛇年春晚的舞台上,千年傩面借助数字技术“开口说话”时,荧幕前的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先民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对话。惊叹与争议随之而来:有人高呼“科技让文化活起来”,有人忧心“传统沦为技术的傀儡”。这场争论背后,实则是关于科技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永恒命题——技术究竟是重塑文明的利器,还是消解本真的枷锁?答案或许在于: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舟楫,方能驶向传承与创新的彼岸。

      科技为舟,载文化破浪前行。回溯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迁都离不开技术的助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因数字化技术得以永久保存,游客戴上VR设备便可“漫步”千年洞窟;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文物库”将深藏宫闱的珍宝推向云端,让《千里江山图》的笔墨细节纤毫毕现。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首在自知。”科技恰为这种“自知”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蛇年春晚中,《傩·祭》舞蹈的动作捕捉技术,不仅还原了傩戏的原始张力,更让年轻一代读懂面具下祈福驱疫的虔诚。技术,正在成为传统文化破圈传播的“超链接”。文化为桨,为科技校准航向。然而,若将技术奉为圭臬,忽视文化的内核,便可能陷入“买椟还珠”的困境。某些景区用全息投影演绎“孟姜女哭长城”,却以猎奇特效掩盖故事中的坚韧与悲悯;部分非遗技艺被包装成流水线商品,失去了手作温度与匠人精神。这恰如《淮南子》所警醒:“逐鹿者不顾兔,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技术若脱离文化本真,再炫目的形式也只是无根浮萍。蛇年春晚的戏曲节目之所以动人,正因为交响乐并未淹没京剧的板眼、昆曲的水磨腔,而是以“和而不同”的智慧,让传统唱腔与现代旋律共鸣。以舟载道,以桨守魂。科技与文化的理想关系,应是“舟桨协奏”的共生。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动态三维技术解构《千里江山图》,但每一帧画面都浸润着对宋代美学的敬畏;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用5G+AR技术复活唐三彩俑,却始终以唐代乐舞的考据为根基。这种“守正创新”,正是孔子“温故而知新”的当代诠释。蛇年春晚中,航天员王亚平从太空传来的歌声《星辰大海》,既用卫星技术实现“天地同频”,又以“家国团圆”的主题唤醒集体记忆——科技的高度,始终服务于文化的温度。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技术如同为文化凿开的“窗”,目的是让更多人看见室内的珍宝,而非沉迷于窗框的雕饰。从《诗经》的传唱到敦煌的数字化,从活字印刷到元宇宙展览,文明的每一次进阶都在证明:唯有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用,传统才能既留住“根”的深邃,又绽放“新”的生机。当傩面在春晚舞台上“开口”,它诉说的不仅是古老祈福的密语,更是一个民族对如何走向未来的思考……

    扫码添加企业微信

    免费打包领取


      最新热点作文素材

      更多免费服务【最新试卷、书籍领取】等等

    阅读原文
    院校库
    相关推荐
    资讯 本地 报考 大学 专业 招生 备考 考生 家长 资料 高中 留学
    Image Modal for Mobile
    特别策划更多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10033062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81950

    高考网 - 电脑版 | 触屏版

    Copyright 2022 gaokao.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