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高考网-全国站

  • 高中1对1
  • 高考网

    高考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的17种表现手法

    2024-04-16 22:26:20 来源:网络转载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4分)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4分)

      答案:

      (1)①都是托物言忠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已的精神追求。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③都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2)心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两首词的主题是否相同,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山映”三句:傍晚,夕阳映照在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着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表达出乡思离情。“风柔日薄春犹早”: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经渐渐暖和起来,使人心情愉悦。抒发了欣喜之情。

      (2)两首词的主题相同,都抒发了乡思离情。但范词的抒情比较直接,(赏析:[范词:“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李词: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鬓上的梅花也已枯凋。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梅花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酒未解。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

      五、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

      (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

      ⑴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

      ⑵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阅读原文
    院校库
    相关推荐
    资讯 本地 报考 大学 专业 招生 备考 考生 家长 资料 高中 留学
    Image Modal for Mobile
    特别策划更多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10033062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81950

    高考网 - 电脑版 | 触屏版

    Copyright 2022 gaokao.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