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高考网-全国站

  • 高中1对1
  • 高考网

    高一语文教案:《石钟山记》

    2021-09-09 15:39:34 来源:网络资源

    高一语文教案:《石钟山记》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实践考察事实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亲身实践以理服人的论辩技巧,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亲临实地考察,依事实为依据的严谨的求学精神,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情景导学】

      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2、《石钟山记》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3、作品简介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二、通读全文,完成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三、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本文继续线索,体会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2、让学生理解文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观点得出的方法

      2、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情景导学】

      通过读书,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

      【学习活动】

      活动一:这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活动二:分析苏轼是怎么得出这个论点的?

      活动三:作者运用了哪几方面的对比?作用是什么?

      活动四: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训练案

      【学习目标】

      1、完成一篇读后感

      2、在评点中明确读后感的写法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教案汇总


      高一语文教案:《宽容》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院校库
    相关推荐
    资讯 本地 报考 大学 专业 招生 备考 考生 家长 资料 高中 留学
    Image Modal for Mobile
    特别策划更多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10033062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81950

    高考网 - 电脑版 | 触屏版

    Copyright 2022 gaokao.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