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2)
2020-02-16 09:53:20 来源:高考网整理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一)农业
1.农具和技术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3.小农经济的形成
基础:生产力(铁器牛耕)的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的提倡(如商鞅变法)。
基本生产单位:家庭(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家庭为单位,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
优点:农民具有一定生产积极性,利于精耕细作。
缺点:规模小,脆弱。
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比较
区别:
①从内涵上看,自然经济主要指与外界几乎没有任何产品的交换,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生产者使用。小农经济强调的是规模比较小,土地数量少,工具落后并且很难改进,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自耕农经济则是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
②从对立面上看,与自然经济对立的是商品经济,并且两者长期共存,互为消长。与小农经济对立的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与自耕农经济对立的是租佃经济。
③从产生上看,自然经济产生最早,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产生了,小农经济也就出现了。自耕农经济也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
④从消亡上看,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后来逐渐被商品经济吞食,但是在今天,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仍然带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性质。小农经济也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而消失。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也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时消失。
相同:封闭性,保守性,狭隘性,自给自足性。
(二)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三)商业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四)经济制度和政策
①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私有取代土地国有。
背景:春秋时期,私田大量开垦;王室衰微,井田制被破坏。
过程: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收税,这些措施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
②“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在秦国首倡“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业为末业。国家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以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收,巩固统治。
【典型例题】
1、(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因此这将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所以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收益增加,选项因果关系错误,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A。
答案:A
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祖宗 D.不纳租税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的原因。商人仅靠商品流通增加财富,商业活动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是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A选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两千余年,商人也不排除在外,故B错;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国后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宗族观念和敬祖,商人也在其中,因此C是错误的。中国古代商人地位较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往往对商人课以重税,因此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A。
阅读原文
院校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