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高考网-全国站

  • 高中1对1
  • 高考网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2

    2009-10-28 01:48:18 来源:网络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必修)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70分)

      一、判断题:正确在括号内写A,错误在括号内写B。共10分

      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性在于都把精神看成是第一性的东西

      3.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4.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5.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7.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告诉我们部分决定整体

      8.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9.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完全同步变化的

      10.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来。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2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是因为

      A.物质决定意识    B.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这表明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④人能够改造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3.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4.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C.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相同

      D.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两者构成哲学

      5."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对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C.哲学上的两大阵营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8."任何哲学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句话主要表明

      A.哲学是思想文化范畴

      B.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构成部分

      C.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D.哲学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

      9.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

      A.历史性  B.科学性  C.阶级性  D.实践性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A.与时俱进       B.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C.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D.科学发展观

      11.把世界上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和精神的运动的观点,违背了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思维或者精神是人脑的承担者

      12.有的人做事经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人却相反,往往"事倍功半",从哲学上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A.尊重和掌握规律程度不同   B.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

      C.各人的机遇运气不同    D.各人拥有的物质条件不同

      13.据报道: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发现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14号超重元素,新元素的原子量为289。它填补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一个空白。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C.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4.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健康向上的文化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C.意识对于人的心理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15."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16.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这说明

      A.真理是可以认识的,必须反对不可知论

      B.真理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反对形而上学

      C.真理是客观的,必须反对唯心主义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必须反对教条主义

      17.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在哲学上体现了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联系是客观的

      18.右图是2006年2月我国公布的月球探测工程标志。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篆书"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从哲学上看,这一标志的出现说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 ②来源于艺术家的创意 ③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④人为联系具有客观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9."和谐世界"新理念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这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②事物的联系是不能改变的

      ③规律是客观的、不变的         ④人们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也有类似的提法。2006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过程说明

      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B.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21. 发展的实质是

      A.旧事物的灭亡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C.运动        D.事物自身性质的变化

      22."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23.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又体现了发展观的是

      ①邯郸学步      ②守株待兔      ③吐故纳新     ④青出于蓝胜于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具有两面性 ②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③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④不能夸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5. 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6.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注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

      D.民族构成世界,世界离不开民族

      2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07年经济工作,在总体部署中要做到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材料中的突出重点是指

      A.坚持重点论,着重抓主要矛盾

      B.重视事物的量变,坚持适度原则

      C.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D.坚持两点论,注意处理好次要矛盾

      28.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个结论在哲学方面主要体现了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D.看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29.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

      A.否定过去的一切           B.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要有革命的批判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D.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3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要解决这一矛盾

      A.只能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

      B.只能通过改革来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C.既要进行阶级斗争,又要进行改革

      D.只能通过改革,进行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30分)

      三.简析题  (本大题共两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江苏省某市多年来坚持"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治市方略,以生态建设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为著名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从辨证唯物论角度分析,该市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做法对我们有何启示?

      四、综合探究题  (14分)

      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比较,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已基本形成。从2007年11月9日起,这一方案向社会予以公布,开展民意调查。高二年级同学表现了极大关注,并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1)探究一:如果你是探究小组的成员,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收集意见?(至少写两种)(2分)

      (2)探究二:经过探究同学们发现:黄金周设置8年来,使公民的休息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为公民外出旅游、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也有效拉动了假日经济。但黄金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政府公共管理费用增加、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造成了破坏、不利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正常运转等等。对黄金周的看法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什么看问题的工作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什么?(4分)

      (3)探究三: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比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并增设了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假日,这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请从认识论的角度探究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的必要性。(8分)

      高二政治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0*1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B B B A B A B B

      二、单项选择题  (30*2)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A A D B C C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B C B D C D D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D C D B A B C D

      三、简析题(16分)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分)因此,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分)

      2.(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尊重客观规律)(4分)

      (2)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4分)

      四、探究题 (14分)

      (1)网上调查、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2分)

      (2)一分为二,矛盾的普遍性  (4分)

      (3)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行黄金周以来,公民的休息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也有效拉动了假日经济。但黄金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4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调整不法定节假日,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设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假日,这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4分)

     

    阅读原文
    院校库
    相关推荐
    资讯 本地 报考 大学 专业 招生 备考 考生 家长 资料 高中 留学
    Image Modal for Mobile
    特别策划更多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10033062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81950

    高考网 - 电脑版 | 触屏版

    Copyright 2022 gaokao.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