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院专业介绍
航天学院是1987年6月经国家航天工业部批准,由学校的控制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和飞行器总体研究室组建而成,它是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
学院现设有本科专业13个,建有二级学科点18个(全部为博士点),涉及一级学科7个(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是国内航天相关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航天学院。
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学院各学科积淀了浓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一支以著名大师、知名专家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55人(含博士生导师11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建成了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是全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著名光学专家马祖光院士更是学院的光荣和骄傲。
学院承担着包括国防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在内的多项研究课题,2004年4月成功发射的“试验卫星一号”、“新体制雷达”和“空间激光通信”等成为全校的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二百多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1项,近三年科研经费均在2亿元以上。2008年11月5日,我院抓总研制的第二颗小卫星“试验卫星三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试验卫星三号”的成功发射,充分显示了我院的创新能力与科研优势。
学院在读学生4973人,其中博士生1065人,硕士生1179人。学院的热门专业多,每年招收全国各地考生700余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近50%毕业生考取(保送)研究生;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就业岗位面向国家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毕业生就业于国内外知名企业公司,遍布国内外中心区域和重要岗位。
学院培养的人才很多已成为各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力量,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马兴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新闻集团副总裁高群耀,早期曾在院内各专业就读的有原国务委员宋健教授、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原总装备部副部长胡世祥中将、原国家航天局长栾恩杰教授、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等。
目前学院正在努力发挥实力强、起点高、发展快的优势,力争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航天学院”的行列。
工程力学专业(咨询电话:86418100)
该专业属于技术科学类,培养能够在与力学有关的广泛工程领域,例如航天航空、汽车、电力能源、机械、土木建筑工程等,从事科研、技术开发或工程设计工作的高级研发人才,以及担任工科院校的力学教师。
该专业所在的力学一级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若干,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青年教师国外著名大学留学比例高。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有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设备条件先进的实验室。该专业培养的学生特点突出,具有更系统、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更强的理论分析、计算机数值计算与实验能力。学生继续深造读研能力强,机会多,有60%以上可保送、考取硕士研究生,优秀本科生还可以通过推荐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直接就业的学生大都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工程设计与研究院从事飞行器、汽车、建筑、发电设备、石油化工等结构总体设计、结构强度与刚度计算、工程软件设计与开发、力学环境实验分析等工作。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13452)
该专业的前身是战略导弹总体设计专业,至今已经为国家培养21届毕业生。学生毕业后除可攻读硕士和直接保送攻读博士外,还可在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行力学与控制及其它机电一体化设计和控制的科学研究、教学、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所在的飞行器设计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专业现有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有良好的教学科研保障条件,每年承担大量有关飞行器总体优化设计、飞行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等航天领域前沿课题,近年来已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年均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年均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本专业在微小卫星总体设计、深空探测器设计等研究领域在国内高校中居领先水平,国内首颗由高校自主研制并承担国家任务的小卫星已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第二颗性能更先进的小卫星也已发射成功,在轨运行正常,其总设计师就是由该专业教师担任。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17756)
该专业为国防重点专业,其所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具备航天环境模拟及控制、航天器结构设计、航天器机构和结构动力学设计与分析、空间碎片高速撞击损伤与防护、航天器热控方案分析与设计、工程试验分析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航天器空间环境设计、结构动力学设计、航天器动力学仿真与控制、空间碎片防护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专业既重视学生数学、力学、计算机和机械科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约60%毕业生可以保送、考取硕士研究生,优秀本科生还可以通过免试推荐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3452)
该专业是密切结合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需求而设立的新专业,专业分为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两个方向。空间科学方向侧重于天文学与天体力学、空间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空间应用方向侧重于空间光学与微波遥感、卫星及天文导航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该专业理工结合、注重基础、强调应用,是一个专业交叉性强、有明确背景需求的综合性专业。专业基础雄厚,在师资及教学实验环境等方面具备良好条件。设置有天文学、天体力学、空间环境导论、卫星及天文导航、光电检测技术、光信息技术、光学图像处理、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等专业主干课程,着重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增强素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与航天领域密切结合,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宽广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航天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除保送、考取相关专业研究生外,大部分可分配到航天和国防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等工作。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02477)
该专业是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并具有紧密国际合作关系的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制备、评价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既重视学生数学、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并对有关专业课实行教学内容的国际接轨,发展本-硕连读机制,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培养。
该专业所在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每年招收近50名硕士研究生。
该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将考取或保送研究生,可推荐部分优秀毕业生与国外联合培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生将面向人才需求旺盛的国防、航天航空、汽车、化工、能源等复合材料与工程的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开发与生产的研究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2710-214、86413164)
该专业设有光电子技术、光电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研究领域和相关技术是信息产业支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培养从事各种光电子器件与技术、成像器件与技术、光电子系统、空间光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该专业所在学科的创始人是已故著名国防科技专家马祖光院士。具有物理电子学和光学工程两个学科的硕士、博士授予权。物理电子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还建有光电子技术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该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本科生有50%以上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可到光电子与光学信息产业相关的科学研究、开发、经营单位和管理部门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3441、86413405-806)
该专业的研究领域和相关技术是信息产业支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领域,主要培养具有电子系统、计算机、信号处理、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微传感器、MEMS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基础与专业技能,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是近年来考生一致看好的热门专业。
该专业所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省重点学科,也是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共享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毕业生有50%左右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可在集成电路、电子器件与IT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生产、应用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就业形势很好。
自动化专业(咨询电话:86414529)
该专业一直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热门本科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飞行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开展工作。
该专业为国防重点专业。所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授35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1人。其中的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也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学科。
该专业毕业生除可保送、考取研究生外,还可面向电子、电力、石化、航空、航天、电信、交通、国防及国民经济各领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的教学、科研、开发、经营及管理等工作。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4529)
该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除在航天控制方面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开展工作外,也具备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该专业为国防重点专业。所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授35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1人。其中的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也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学科。
该专业毕业生除可保送、考取研究生外,还可面向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电子、电力、电信各领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的教学、科研、开发、经营及管理等工作。
通信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13409)
该专业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连续多年的热门专业之一,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具有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该专业主要培养通信与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的高级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人才。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宽带通信理论与信息传输、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宽带多媒体网络、无线自组织网络与接入、以及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深空测控与通信、微波技术与天线等方面的理论和相关技术。
该专业现有教师38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3人(含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10人,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
该专业毕业生除了30%在国内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外,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国家航天及工业信息高技术科研单位,国家电信企业的科研及生产单位,中外合资、外国独资的通信技术开发和通信设备生产、运营公司,国有和民营通信及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和通信设备生产企业等。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3409)
该专业是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外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是为培养当前社会紧缺的射频与无线技术相关领域的高技术人才而设置的。主要培养适合于航天航空、通信、信息及国防电子等领域的射频、微波与天线方面高级专业人才。
该专业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有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有业绩突出的学术带头人。近年来,紧密结合航天尖端技术的要求,在天线与电波传播、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以及射频与无线技术应用等主要研究方向上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专业具有完善的教学与科研条件,为培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该专业毕业生除了在国内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外,还可以到通信、航空航天、广播电视、遥感、遥测遥控、雷达、电子对抗、医疗设备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所、公司、工厂等部门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13409)
该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并具有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首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双院士1人,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10人。
该专业完成了多项国防重点科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奖几十项。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开展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工作范围: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传输、模式识别技术、现代通信与网络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集成电路与系统、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射频与微波技术等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工作。
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3409)
该专业为国防紧缺专业,是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实验条件建立起来的新兴专业。培养具备航天航空、电子、通信、信息对抗技术及民用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在国防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和安全防护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通信对抗、雷达对抗、成像侦察与光电对抗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上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综合实力居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前列。
该专业毕业生将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能够独立承担电子信息科学及相关领域信息处理方面的有关工作。可以到国防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信息产业部门、公司等从事信息对抗、通信、航空航天、广播电视、遥测遥控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3409)
该专业为国防紧缺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遥感理论、信息处理与分析理论,具备信息获取技术、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多传感器数据匹配和融合技术、图像自动解译技术、导航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基本知识与方法,能够在民用领域及军事领域从事遥感系统设计与研发、遥感信息处理及相关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高级人才。
该专业是一个遥感信息处理领域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师大多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年轻教师博士化率为100%。本科毕业后,将有50%以上的学生经保送或考试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它毕业生可面向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农林、海洋、资源、环境及国防领域的公司、科研院所及遥感相关部门,从事遥感信息技术的系统开发、应用和设备生产、经营等工作。
机电工程学院(网址:http://sme.hit.edu.cn)
学院成立于1993年,现有8个系和4个研究所(中心),共12个教学科研单位,设有4个本科专业,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宇航空间机构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学院设有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国家“863”智能机器人网点开放实验室、国家“863”CIMS培训中心、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机械基础教学基地、非硅微纳构件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日本SMC哈工大气动技术中心、机电自动化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超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基地,以及以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海尔哈工大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具有较强实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产业公司。
学院现有教职工40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授8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2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138人,教师博士化率已达到70%。现有学生2445人,其中博士生480人,硕士生625人,本科生1340人。几年来学院逐步提高办学层次,2003年起研究生年招生规模已经超出本科生。
机械工程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之一,1987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批准为首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排名始终名列前茅,已形成一批稳定而有特色并且处于国内高校领先地位或先进水平的研究方向:如机器人理论与技术、超精密加工与纳米加工、特种制造、自动化与数字化制造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两个二级学科于1949年就开始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培养研究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学科都是我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水平高、实力强。近三年来共完成和承担科研项目100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2.7亿元,2008年学院科研经费已达1.1亿元,发表论文3500余篇。近三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与教材60余部。学院对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派出一批骨干教师、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前往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习与合作研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咨询电话:86402015、86413809、86413808)
该专业是哈工大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主要培养现代制造业及相关领域内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生产组织管理、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开发以及经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该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办学思想,强化核心能力培养。在宽厚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了现代机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机械与物流自动化和计时仪器六个专业方向(模块)。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现代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精密加工、特种加工、纳米技术、检测与传感、自动控制、电路与电子、计算机控制及应用、流体传动与控制、建筑机械、工程机械、系统综合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多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供需比一直在1:10左右,除45%左右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双学位外,其余毕业生主要在各大城市及沿海地区高新技术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单位就业。
工业设计专业
(咨询电话:86413842、86402015、86413809、86413808)
工业设计主要是培养设计者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产品新品质和新规格的能力,它不仅有设计之意,还包含有创造、计划以及具有美学因素的造型探索。工业设计是一门理、工、文相结合,融机电工程、艺术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于一体的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新型交叉学科,培养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该专业以产品设计理论和艺术设计为基础,应用计算机造型、设计,实现产品结构、性能、加工、外形等方面的设计和优化,实现产品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等产品设计的全面智能化。
该专业的毕业生有50%以上可以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余毕业生主要在各大城市及沿海地区高新技术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单位就业,从事工业产品设计、计算机应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广告创意、企业形象策划等方面工作。
工业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86414374、86406125、86413809、86413808)
该专业是工程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计算机信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培养既具备制造工艺与系统理论基础、又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理论,能从事企业资源计划、现代制造系统和作业过程设计、规划、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该专业强调高起点、国际化办学,已与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ofWarwick)、香港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广泛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聘请英国华威大学制造与管理国际中心主任、英国皇家爵士Bhattacharyya教授担任名誉系主任,部分专业主干课程采用美国大学工业工程系原版教材,推进英语教学,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毕业生有50%以上可以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也可以在工业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组织管理、作业流程设计与管理、制造资源管理与优化、制造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86413262、86406125、86413809、86413808)
该专业是集飞行器制造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融合专业,主要培养航天航空及相关领域内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生产组织管理、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该专业按学科交叉、宽口径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以航天制造业为背景,突出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化。设有制造信息化工程(含飞行器CAD/CAM集成技术、CIMS技术、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等),特殊材料加工技术和地面模拟仿真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三个方向。
毕业生可以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也可面向北京、上海等地航天科研院所和企业以及沿海地区高新技术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单位就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网址:http://mse.hit.edu.cn)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系、材料工程系、焊接科学与技术系、信息材料科学与技术系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系五个系,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物理、电子封装技术五个本科专业,设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四个硕士点、博士点。有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空间环境材料行为与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航天材料与表面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焊接自动化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国家一级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现可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收与培养博士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院现有职教工266人,其中教授79人(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73人),副教授64人,年轻教师博士化率已达到95%以上。学院现有学生近1900人,其中博士生380余人,硕士生543人,本科生953人。
主要科学研究方向:围绕航天尖端技术发展需要的新型结构材料、新型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技术、新型材料的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技术、材料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材料加工工艺过程的数值模拟及最优化控制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近年来完成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有300余人次出国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外留学、进修、合作研究等超过200多人,其中高级访问学者90人。学院与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派出一批骨干教师和大批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前往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与合作研究,并有不少国际著名公司来院投资进行合作研究并设立奖学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170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超亿元,具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学院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水平高、实力强。近三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及各部委的基础研究及重点工程项目,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20多项,发表论文3000多篇,有2000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占全校35%左右。科研经费达2亿6千万元,出版专著与教材40余部,申请发明专利422项,授权专利172项。
学院进入新世纪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的十几年内将学院建设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13921、86413821、86281104)
该专业培养从事材料设计、研制、组织性能分析与控制以及材料在各领域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生产开发及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功能材料、特种合金、表面工程、先进结构陶瓷材料、功能陶瓷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材料的空间环境效应与模拟原理及技术、材料环境效应损伤机制与性能退化及表征、材料环境效应损伤防护技术等。
本科生有近50%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可面向科研机构、公司或企业,从事新材料研究、开发、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该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硕士、博士及博士后。该专业学生有机会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后玛丽学院进行“哈工大-英国伦敦大学本硕联合培养”,毕业后,将同时获得哈工大学士学位和伦敦大学硕士学位,同时还有机会通过导师推荐赴国外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材料物理专业(咨询电话:86418745)
该专业培养从事信息功能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和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功能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等。
该专业本科生有近70%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面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先进功能材料研究、开发、生产和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近几年来,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几十人到英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留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该专业具有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该专业国际学术交流频繁,为学生创造了大量出国深造的机会。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由于基础知识雄厚、研究方向新颖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就业形势好。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13931、86413941)
该专业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程能力,可从事先进材料及其构件的液态与塑性成形加工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生产组织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该专业为材料及其构件的制造与工程应用提供技术途径与方法。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精密热成形、轻体零件成形、纳米材料成形与制备、物理场下的液态成形、非晶与微晶的成形与制备、精密液态成形、半固态成形、柔性成形、金属凝固过程与控制、先进模具设计方法、成形过程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成形过程控制及自动化等。该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该专业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领先水平。毕业生中40%以上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就业于国内大中城市的科研机构、大型国企、外资与合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高级技术和管理工作。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基础雄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就业形势好。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13951)
该专业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焊接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焊接领域的杰出人才,全国焊接界四位院士有3位毕业于该专业,该专业建有“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焊接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专业是全国高校专业合并后教育部特批的首个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能够在焊接过程传感与控制、焊接工艺、焊接材料及结构设计和焊接质量检测与评定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监理及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焊接过程智能化控制、高效焊接工艺、焊接冶金及界面结构、焊接结构应力与应变控制、焊接缺陷及服役寿命评估。本专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在毕业的同时获得“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
该专业毕业生50%以上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其他学生主要就业于电子通讯、船舶、汽车、锅炉、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研究机构或大型企业、外资与合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由于本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工程能力强、素质高,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8359、86418146、86418725)
该专业是2007年教育部批准的国防特色专业,电子封装是由微元件再加工和组合构成微系统及工作环境的制造技术。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密切结合生产实践,注重国际化办学。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和先进合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分析、表达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先进电子封装制造技术复合型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军事电子设备、视讯设备等器件和系统制造厂家和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该专业属于材料加工学科,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网址:http://power.hit.edu.cn)
学院现由2个系和8个所(中心)组成,设有3个本科专业。2007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即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能源学院现有教师、教辅人员82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教辅1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26人。
学院在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中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毕业生中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有多人在国家部委、省、市的领导岗位上任职,1人入选五十位中国知名企业家。
学院近年来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委的重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已应用于200MW、300MW、600MW电站机组;清洁燃烧及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自然能源与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高级物理低温系统;资源一号卫星、风云三号卫星;叶轮机械通流部分三维流场结构控制与优化;航空航天涡喷涡扇发动机;导弹发动机;舰用动力装置;1000MW水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飞机空中加油系统;坦克、自行火炮、导弹牵引车等液力传动系统;大型石化生产装置自适应控制系统等。先后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
为了继续拓展科研领域,赶超世界水平,学院一直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比利时、荷兰、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诸多发达国家进行长期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13208、86413209、86413587)
该专业下设4个专业方向: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工程、空调与制冷。
热能工程专业方向:热能工程是研究热能的释放、转换、传递以及合理利用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空间技术、化工、冶金、建筑、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培养从事热能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方面的研究、设计、运行管理、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本专业方向对应热能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热力发动机专业方向:热力发动机主要研究高速旋转动力装置,包括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涡喷与涡扇发动机、压缩机及风机等的设计、制造、运行、故障监测与诊断以及自动控制。为航空、航天、能源、船舶、石油化工、冶金、铁路及轻工等部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对应的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2000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发电设备研制、设计及生产部门,大型电站,航空、航天发动机研究、生产部门,船舶发动机研究、生产部门,以及石化系统动力设备研制、生产、运行部门等。
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流体机械及其工作系统自动化,流体循环系统节能等,在水电水利、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工程机械、食品纺织、航天航空、舰船武备乃至市政设施、工民建筑等部门都有广泛的应用。该专业方向包括流体机械及各类流体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及其自动化管理、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等,培养从事叶片泵、水轮机、风机、液力、流体传动及控制、湍流控制、微尺度通道流动、粘弹性非牛顿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及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对应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空调与制冷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制冷与低温技术。它广泛应用于能源、航天、航空、汽车、石油化工、食品与药品的生产、医疗设备与空调制冷设备的生产等领域。本专业方向培养从事空调制冷工程与设备的设计、运行管理、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对应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86413242、86413208、86413209、86413587)
飞行器动力系统是航空、航天器的心脏,是航空、航天器中最关键部件。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基础和实力的标志。
该专业主要研究航空、宇航推进动力的理论与技术。培养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及其它相关领域从事热力动力方面的研究、设计、实验、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飞行器动力工程属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型专业,下设4个研究方向:发动机设计与工程(含结构完整性分析与CAD);发动机流动与燃烧(含工作过程仿真);发动机控制与测试技术;发动机强度振动及故障诊断。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将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知识,空气动力学、工程热力学、固体力学、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飞行器动力装置原理与结构强度等专业基础知识。主要为航空、航天、舰船等工业部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对应的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航空发动机研制、设计、生产部门,航天发动机研制、设计、生产部门,舰用燃气轮机研制、设计、生产部门及民用燃气轮机研制、生产部门等。
核反应堆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86413208、86413209、86403254、86413587)
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逐年增加,在能源、资源、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有广泛应用。随着我国核技术及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核技术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核科学技术人才补充到相关单位。本专业培养具备以核工程技术、工程热物理为主,以机械、电工、计算机技术等为辅的基本知识结构,理工结合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将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电工电子等基础知识,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核动力装置与设备、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核反应堆设计原理、核动力装置测试技术、核动力装置运行及控制等专业知识。
该专业所在的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有密切的学术交往与合作。
毕业生除攻读硕士学位外,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军事部门、核电工业和辐射科学相关的科研设计单位、核电站、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运行、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系、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两个系,开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学院底蕴深厚,有优良的办学传统,部分专业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学校建校之初;教风严谨,拥有一支以国家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校教学带头人为代表梯队层次齐备,乐教促学的师资队伍;科研实力雄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对学生培养和锻炼的良好支撑体系;学风浓厚,学生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就业前景好,毕业生整体素质多年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肯定。
学院现有教职工282人,教授78人,其中,国家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34人,教学带头人6人,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副教授95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70%,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院教师的64%。学院拥有省级教学优秀团队一个,于2007年被学校授予教学先进单位、本科教学评估先进单位,是学校高等工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单位之一。学院拥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还充分运用专业、学科优势,突出特色,与十多个国际和国内著名公司联合建设有哈工大——日本松下电工PLC控制技术实验室、哈工大——中国惠普有限公司电子学实验室、哈工大——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培训中心等联合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使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业界最新技术和设备,保证了学生的竞争力。
学院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电机与电器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二个博士后流动站,二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六个硕士点,具有完备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学院每届都有40%左右的优秀本科生被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或考取攻读硕士研究生,50%左右的优秀硕士生具备推荐博士研究生资格。学院学生组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挑战杯"课外科技创新制作竞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学院培养的学生整体素质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西门子、罗克韦尔、ST、E+H、捷和电机、台达电子等知名企业在学院均设有奖励优秀学子的奖学金。
学院同国内外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已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国家应用科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荷兰德尔芙特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日本佐贺大学、韩国庆北大学、爱尔兰高威国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科研单位建立起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关系,有数十位学院本科生、研究生曾经被送往或目前正在这些国外高校交流、深造,并与美、英、法、俄、日、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著名大学或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系。
学院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科研经费过亿元,由学院教师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获国家2006年度唯一一项科技发明一等奖,并多次参与、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国家“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电动汽车、试验小卫星、爬壁机器人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攻关任务。
目前学院正以崭新的风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不断开拓进取,为把学院建设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学院而努力奋斗!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咨询电话:8641360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有电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电器、建筑自动化五个专业方向。培养从事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该专业主干课程有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磁场、电机学、计算机组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工业控制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并开设各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学生同时受到电工电子、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实践训练。本专业学生具有强、弱电并举,软、硬件兼容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主要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电气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工作。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咨询电话:86415857)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国防重点专业,隶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该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的评估中名列第三,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本专业始终瞄准高科技前沿和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密切结合航天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前沿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以航天、航空、先进装备与信息装备制造为背景,以超精密测试技术与装备、自动化综合测试与控制、光电信息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专业方向。近三年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3亿元,取得了以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为标志的一批重大成果。
该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实验中心对学生全天开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环境。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7项。毕业生除攻读硕士学位外,可进入国内各科研院所、国企、外企、各大公司、技术开发类企业以及国家机关等单位。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方向:为满足航空、航天、船舶、通信、石化等现代工业技术领域对电子信息及仪器技术的需求,本方向以电子、计算机、信息感知、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培养系统掌握信息检测与处理、测试与控制、试验与验证、计算机应用、现代仪器和系统集成等技术,能够从事智能化仪器、现代传感器、电子产品、计算机测试与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精密光机电技术及仪器方向:为满足航天、航空、船舶、汽车和信息等现代技术领域和产业对先进装备和信息装备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对精密光机电一体化仪器技术与专用精密测试装备的需求,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分析处理及应用、精密光机电一体化仪器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是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光、机、电、控知识结构的,从事信息获取与处理、工业自动检测与过程控制、精密光机电一体化仪器与专用精密测试装备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15857、86412041-806)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光学、电子学、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等知识结构,在信息及相关领域有跨学科综合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该专业以光电信息的传感、转换、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和应用为研究对象,使培养的学生既有系统坚实的光学、电子学与信息处理方面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软硬件设计能力和光电系统集成能力;可独立从事光电传感、测试、成像、存储与显示、光电探测仪器和现代光电信息技术装备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相关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该专业支撑学科有硕士、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其中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并与英、美、德、瑞、俄、日及港、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有密切的学术交往与合作。
毕业生除攻读硕士学位外,主要在与光电信息技术相关的著名大学、科研部门、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家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理学院
理学院下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与工程系,10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并建有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数学研究所、现代光学研究所、辐射与材料研究中心、凝聚态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稀土材料工程中心、生物工程研究所等。学院拥有“光学”国家重点学科,这一学科不仅是国内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而且一直保持为国家重点学科,还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269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学生1000余人。近年来,理学院与加拿大、英国、法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项目,每年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出国交流学习。
学院每年都承接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总装、航天等部门下达的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成绩较为突出,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资助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多项,一批高科技成果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高水平文章的数量居于全校前列。近年来,理学院发表论文的数量占全校的1/4左右,其中,影响因子3.0以上的文章数量占全校的1/2左右。
数学系拥有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数学博士点和5个硕士点,其中,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与信息科学是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物理系拥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光学”博士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应用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核物理”3个本科专业,并建有“非线性光学信息处理”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物理系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国防特色重点专业和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核物理”专业为教育部新近批准增设的国家紧缺专业。数学系和物理系每年选拔10名优秀学生按“本-硕”连读方式培养。化学系设有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和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3个本科专业以及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核燃料循环与材料3个硕士点。其中,应用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为具有国防特色背景、适应清洁能源迫切需求的急需、新增专业。生命科学与工程系拥有2个本科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医学工程)和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医学仪器与工程),并拥有专业化的数码互动实验室、遗传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多功能实验室。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咨询电话:86414208、86414209)
该专业以培养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的科研、教学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具有宽厚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开发技能、较强的外语能力,能运用数学理论、方法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理工结合型人才。专业教学重视数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强调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应用,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毕业生除攻读硕士研究生外,适合到高校、科研、工程、经济、金融、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信息管理、经济动态分析等工作。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咨询电话:86414208、86414209)
该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数学理论进行科学计算、软件开发、网络设计、系统控制、风险评估、统计决策、编码等方面数学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数学基础理论教学(即大学前两年的教学内容)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基本相同。专业教学重视数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强调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应用,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对学生的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原理、数值分析、编码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建立数学模型的训练。毕业生除攻读硕士研究生外,适合到高校、科研、工程、经济、金融、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信息管理、经济动态分析等工作,也可投身到开发、生产等领域工作。
应用物理学专业(咨询电话86414109)
该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以培养基础雄厚、素质高的研究型物理专门人才和具有广泛科学技术适应能力及知识更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宗旨,课程设置突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强调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该专业为理学专业,毕业生除推荐或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外,也能够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或相关管理工作。
该专业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深的学术造诣,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等,其中光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4109)
该专业为国防特色重点专业和黑龙江省重点专业。该专业以物理系的光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培养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掌握物理学特别是现代光学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广泛的科学技术适应能力及知识更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优秀人才。教学中,该专业坚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结合,注重基础、强调创新,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该专业自创办以来,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该专业为理学专业,毕业生除推荐或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外,主要在光纤通信、信息光学、激光技术、光电子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核物理专业(咨询电话:86414109)
该专业为教育部根据国家的人才需求,于2007年度批准在哈工大物理系增设的国家紧缺专业,该专业为理学专业,2008年度开始招收本科生。该专业培养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具有较好的数理基础及核物理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广泛的科技适应能力及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发展后劲,能够适应核物理学科各方向发展需要的研究型人才。毕业生除推荐或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外,也能在核物理学或核能工程、国防建设、核医学等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应用或相关管理工作。
应用化学专业(咨询电话:86413710)
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能从事应用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生产和开发的高级科技人才。
该专业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还有较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完善的教学设施。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晶体、纳米陶瓷、纳米杂化复合材料、特种涂料制备与改性,以及功能材料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研究。
毕业生可到现代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企业等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经销等工作,亦可到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材料化学专业(咨询电话:86413753)
该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材料科学和化学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工科特色的应用型理科人才。专业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功能材料与特种材料的合成、结构与应用,包括稀土功能陶瓷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和光催化材料等。
毕业生可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中型外资及合资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18750)
经教育部批准,该专业于2007年建立,2008年开始招生,属国防特色专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以及对新的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核能的应用已经呈现了明朗的发展趋势,大量高素质的核工程技术的工程研究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该专业将培养核工程与核技术的专门人才,满足国家需要,为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及国家安全做出贡献。
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和专业技能,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工程基础,能在“核化工与核燃料”及相近专业领域从事生产、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等多方面的工作。毕业生主要分配去向为核电站、核能研究院和设计院、核试验基地及环保化工等相关领域。
生物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6944)
该专业学科方向为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工程及细胞生物学。具有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能招收博士研究生。
该专业培养自然科学基础坚实,学科知识面广,综合素质优秀,系统掌握现代生物学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和外语能力,并受到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及空间生命科学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16944)
生物工程专业立足于培养生物工程设计、生物工程产品研发、教学和管理方面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能招收博士研究生。
该专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和研究与工程并重的专业教育指导思想,强调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坚实的专业技能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通过四年本科学习,能够掌握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与生物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
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管理和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及空间生命科学等行业从事相关产品的科研开发、应用研究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经济与管理学院(网址:http://som.hit.edu.cn)
学院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金融与贸易系、营造与房地产系、会计系、公共管理系,分别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八个本科专业。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金融学九个硕士点,并是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的首批试点院校之一。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三个博士点,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名列第三。学院还设有管理科学等七个研究所与研究中心及4个实验室;设有3个编辑部,正式出版全国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管理科学》、《建筑管理现代化》和《公共管理学报》。
学院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等院校管理专业师资,其中有的在国家部委、省、市的领导岗位上任职,有的成为国内知名的企业家,有的成为全国知名的管理专家、学者和教授及管理院校的领导与学科带头人。
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教学方面的国际合作,从2002年起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实施了本硕连读的合作项目,每年从全院二年级学生中选拔15-20名优秀本科生进行联合培养,分别授予两个学校的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咨询电话:86414022)
该专业是全国建立最早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方向和专业之一,是全国管理信息系统创始人黄梯云教授领导和创办的。该专业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其教学与科研在全国一直处于先进水平。
该专业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与实施、维护和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和研究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组织从事与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应用相关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该专业一直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就业面广,就业方向好。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在金融行业如工行、招行、华融集团、平安保险等企业;电信行业如移动、网通、联通;IT行业如联想、华为、神州数码、东软,外企如SAP、IBM、保洁等工作。
工程管理专业(咨询电话:86402181)
该专业198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具有建筑经济及管理学科国内唯一的博士学位点,并首批通过全国工程管理专业评估,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重要影响,办学水平一直在高校中处于前列。
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方法,获得工程管理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的复合知识,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该专业设有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学习。
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每年都在稳定持续地增长,就业前景广阔。除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以外,大部分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录用。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将进入工程建设企业、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从事国内外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分析等工作。房地产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级政府土地、房产、规划等部门、房地产企业、城市建设企业、金融机构、房地产咨询公司等从事行政管理、房地产经营、开发、咨询、评估等工作。
工商管理专业(咨询电话:86414042)
该专业为工商业企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扎实的企业管理知识和良好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新型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培养方向集中在企业的生产运营、组织行为及人力资源、物流与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四个重要的管理领域。主干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研究与开发管理、质量管理学、管理沟通、企业战略管理等。专业教育方式强调理论传授和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生毕业后除读研和出国深造外,主要在跨国公司、大中型工商企业和政府机关就业。
市场营销专业(咨询电话:86414042)
该专业为企业和咨询机构培养具有工业制造技术基础、扎实的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市场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市场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培养方向集中在市场研究方法、网络营销、消费者行为、顾客关系与顾客价值、市场营销管理与创新五个重要的领域。主干课程包括: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心理学、渠道管理、促销策略、网络营销等。专业教育方式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学生毕业后除读研和出国深造外,主要在跨国公司、大中型工商企业、咨询业就业及独立创业。
会计学专业(咨询电话:86414023)
会计专业设立于1987年,会计学科2000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是中国会计学会的会员单位,中国会计教授会和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的理事单位。该专业在会计电算化、成本管理、管理会计前沿理论研究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以理工为依托,注重多学科交叉和实践技能培养”的专业特色。从2008年开始文理兼招。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工商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会计、审计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使之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审计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强调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基础知识的培养,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的训练,从而形成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以理工为依托的特色。
毕业生可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以及教学和基础科研工作,是工商管理学科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近三年考研率均超过33%,初次就业率均高于90%。
财务管理专业(咨询电话:86414023)
财务管理专业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客观环境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立的一个新专业。从2008年开始文理兼招。
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基础、财务管理、资产评估、财务分析和资本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数理基础。
毕业生可在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预测与决策、资本运营、资产重组、企业兼并、风险管理等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和教学能力,是工商管理学科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近三年考研率均超过33%,初次就业率均高于90%。
金融学专业(咨询电话:86414019)
金融学专业建立于1992年,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9年起文理兼招,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型并重的国际化、复合型现代金融人才。使学生具有较宽的国际视野,能够深刻理解金融运行规律并把握其发展趋势,毕业后能够胜任金融机构或其他领域的工作。
本专业的主要方向包括:1、人民币汇率体制与预测。2、金融风险控制。3、高科技企业风险融资。
毕业生将面向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和教学科研机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咨询电话:86414019)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理兼招)为省级重点专业。其前身工业外贸专业于1988年建立,198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本专业培养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广阔的学科背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理论,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适应涉外业务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采用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先后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韩国仁川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的合作关系。主要的专业方向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国际贸易实务等。
毕业生将面向对外经贸企业、国际企业、各级涉外管理部门和教学科研机构。该专业文理科学生兼招,仅限于英语考生报考。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网址:http://rwxy.hit.edu.cn)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已发展成为一个涉及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6大门类的文科学院。目前,学院拥有社会工程与管理博士点;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和中国近现代史9个硕士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社会学为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学院下设哲学系、社会学系、经济系、政史系、马克思理论教育系、中文系、心理学系和艺术教育中心8个系级单位;9个研究机构;3个实验室;1个图书资料中心。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收外国留学生。承办国际、国内正式发行的刊物《中外企业家》和内部刊物《环境与社会》。
学院现有教授25人,副教授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4人。科研实力逐年增强。近五年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省部级课题35项,校级课题和横向课题57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06部,教材22种;获得科研成果奖27项。国际合作交流日渐活跃,与俄罗斯、韩国、新西兰、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许多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已聘请刘吉、萧灼基、徐刚、郑杭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或兼职教授。学生工作独树一帜,活动品牌得到广泛认同,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社会学专业(文科)(咨询电话:86414630)
社会学是省级重点本科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学理论功底,具有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社会分析、心理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数据统计与分析、大众传播、政府管理等多种技能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进入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等部门,主要从事社会调查、社会规划、政策分析、社会工作、社区管理、社会保障等工作。
该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与二级学科博士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科)(咨询电话:86414617)
该专业于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国际贸易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并熟悉国内外贸易法规、政策的高层次经贸人才。专业方向为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研究内容主要是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亚太经济、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WTO、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物流管理、国际经济法、财务会计、可行性分析与项目评估、国际税收等。
该专业办学特色:1、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经济学科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学历教育与从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与国家报关员、外销员从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开设国家报关员、外销员从业资格考试的课程,鼓励学生在毕业前报考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获取资格证书,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4、立足传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依托于传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增设一些新科技应用带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知识。毕业生除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出国深造外主要面向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外贸公司、物流公司、货运公司、保险公司、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和政策研究工作。
土木工程学院(网址:http://civil.hit.edu.cn)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铁道建筑科。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最早培养土木工程专门人才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土木工程学科从1952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学科和力学学科均位居全国前三名。2007年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土木工程材料方向)和理论与应用力学两个本科专业,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工程力学为博士点学科,固体力学为硕士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和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均为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1995年土木工程专业以优异成绩首批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2000年和2005年分别以优异成绩通过专业复评。
学院拥有结构与抗震建设部重点实验室、风洞与浪槽实验室、岩土与地下工程实验室、结构智能监测与光测实验室、国防抗爆实验室、土木工程低温实验室和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及防治实验室七个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专职教师85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28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校教学带头人2人,教授35人,副教授32人,中青年博士学位获得者59人,博士化率69.5%。
学院拥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大跨空间结构”、“高层建筑钢结构与轻钢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配筋砌体结构”、“海洋平台结构”、“工程质量评定与加固改造”、“结构损伤与可靠度设计”、“结构振动控制”、“结构软设计理论”、“地震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等优势领域,近五年科研经费达1亿元,获国家及省部科技进步奖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80余篇。
学院同国内外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日、俄、法、德、瑞士、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长期合作关系。坚持"厚基础、宽专业、创新型、高素质、强能力、重需求、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土木工程学院在不断的发展与建设中,办学思路清晰、定位准确、师资力量雄厚,已构建起“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282078)
该专业下设三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方向、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和土木工程材料方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建筑工程方向:该方向主要培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工程等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除保送和考取硕士研究生外,可面向全国土木建筑行业的设计院、研究所、施工企业、管理部门等单位工作。
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该方向培养掌握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能在岩土与地下工程结构、桥梁隧道、地下建筑等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除保送和考取硕士研究生外,可到全国土木建筑及桥隧行业的设计院、研究所、施工企业、管理部门等单位工作。
土木工程材料方向:该方向主要培养掌握土木工程材料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建筑工程设计原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除保送和考取硕士研究生外,可从事土木工程材料的研发、制备、生产、应用和经营工作。
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方向单独招收一个标准班,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和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入学后的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分到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约85%,分到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学生约15%。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咨询电话:86282078)
该专业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强调理论分析和结构分析的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毕业生可在大中型企业、设计研究院所等单位就业,从事工程材料研发、结构设计、工程建设模拟与方案优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工程力学及相关领域从事软件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还可继续深造报考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网址:http://me.hit.edu.cn)
学院设有市政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建筑热能工程系和应用生物学系四个系。设有一个实验中心,有各种先进的仪器分析设备,如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可为教学、科研等提供优质服务。
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150人,其中教授43人(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3人),副教授54人,45周岁以下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近80%。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学院在校生达1500余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高层次的格局,即:
*4个国家重点学科:市政工程、环境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流体力学;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
*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
*1个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
*2个部委级重点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环境科学;
*1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3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市政工程(1)、环境工程(2);
*2个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
*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环境生物技术、水的深度处理与资源化、臭氧应用技术与设备开发;
*6个博士点: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城市水资源、环境微生物;
*8个硕士点: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微生物学、城市水资源;
*4个本科专业: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学院现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际水协会(IWA)2000年度杰出青年奖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获得者和“高校青年教师奖”基金获得者5人,省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6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教学带头人4人。
学院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在饮用水水质保障、管道卫生学、废水处理能源化与资源化、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环境化学、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等研究领域均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近五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0余项,获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5项,中国高校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项,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近1000篇。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和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德国、伊朗、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著名大学及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系。
目前,学院正在保持学科优势和特色基础上,开辟新兴学科方向,实现学科交叉、理工渗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全体师正满怀热情为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的市政环境工程学院而努力奋斗。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283001)
该专业成立于1950年,为国内最早成立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之一,是首批被评为该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专业,本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该专业一直是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是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还拥有国家“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该专业形成了本科(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水的社会循环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涉及城市水资源及水质安全、城市市政水工程、建筑水工程、工业水工程、农业水工程,节水产业等领域,其目标是培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283008)
该专业所在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004年全国专业评估排名第2名,2005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在同专业评估中排名第1。该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型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技术原理和工程措施,主要培养从事水污染控制及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废物资源化及减废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检测技术与应用的高级技术人才。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计院、供排水集团以及环境保护、化工、轻工、能源、医药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环境管理与规划等工作。
环境科学专业(咨询电话:86283008)
该专业创建于2000年,现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004年全国专业评估排名第5名。该专业具有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原理和技术,以环境化学理论与应用、环境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理论与应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作为研究方向。
该专业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建立了本科生培养合作关系,毕业后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双学位。
该专业学生注重环境工程实验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区域性环境污染的预测、分析和评价,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其他环境污染的控制、规划、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科研与工程实际的基本能力,毕业后可在高等学校、科研部门以及环境保护、化工、轻工、能源、医药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环境规划、环境管理、以及污染控制技术开发等工作。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282123)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前身是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我专业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层次最高,并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该专业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内唯一在区域供热、空调制冷、燃气输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科。该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了2002年建设部组织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首批教育评估,毕业生在申请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师考试时将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该专业有暖通空调、燃气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该专业学生注重工程设计、计算机能力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培养和训练,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具备从事暖通空调、天然气工业、城市燃气供应、建筑给排水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能量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的能力。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企业、高校、设计院、科研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建筑学院(网址:http://jzxy.hit.edu.cn)
建筑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铁路建筑科,是哈工大第一批办学的三个专业之一,是中国开办最早的建筑学科。建筑学院下设建筑系、城市规划系、艺术设计系等三个教学单位,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建筑科学研究中心和综合实验中心等科研辅助机构。
学院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艺术设计四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两个专业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培养层次上均通过了国家首批专业教育评估,是建设部重点专业。在学院内提倡双学位、多学位的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在读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学院各专业毕业生均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上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总体评价。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长期坚持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办学途径,在公共建筑创作、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大空间公共建筑、寒地生态建筑及其技术、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研究领域成果卓著,创作出大批有较大影响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作品。
学院设有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及工学硕士、文学硕士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建筑历史与理论四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些高层次教育为学院本科毕业生的继续深造提供了宽阔的发展空间。
学院设有各级政府、学校与企业设置的奖、助学金,鼓励与资助有创新精神,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
建筑学专业(咨询电话:86281136)
该专业历史悠久,国内地位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1994年以A级通过全国首批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2000年、2006年再次以A级通过复评。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建筑师。专业具有技术学科与艺术学科的双重特性,入学前要求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入学时加试美术,不合格者按高考成绩调至相应专业学习)。建筑学专业本科实行5年学制,合格毕业后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该专业教学计划的特点是:以建筑观培养为根本,以建筑设计课为主线,以基本训练为前提,重综合技能培养,重实际工程训练。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类设计院、大学建筑院系、建筑学科学研究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等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也可以继续学习深造。
城市规划专业(咨询电话:86281138)
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经过20多年的人才培养历程,已经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占据了领先的地位,1998年以A级成绩通过了国家首批城市规划本科及研究生专业教育评估,2004年再次以A级通过了专业复评。
该专业培养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建设与管理、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设计与管理工作以及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技术人才。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实行5年学制,入学时加试美术,不合格者按高考成绩调至相应专业学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城市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单位、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城市规划相关机构。本科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该专业还拥有国家甲级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大量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项目,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良好基地。
景观学专业(咨询电话:86281138)
该专业培养城市建设、景观建设等部门从事设计、施工等方面工作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技术人才。景观学专业本科实行5年学制,入学时加试美术,不合格者按高考成绩调至相应专业学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院所、公司,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高等院校及相应的研究机构。本科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相近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该专业还拥有国家甲级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大量的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项目,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良好基地。
艺术设计专业(咨询电话:86281083)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能从事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胜任城市、建筑等相关建设领域的环境艺术、视觉艺术及产品设计等专业设计、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该专业学制为4年,学生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具有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生本科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
该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文理兼收,专业课(术科)加试合格者(且考生所在省份术科联考合格)按高考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择优录取,外语最低录取线为80分。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网址:http://jtxy.hit.edu.cn)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1920年创立的中俄工业学校铁路建设科,是国内最早培养路桥人才的单位之一,其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创建于1958年,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5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院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是国家培养交通、城建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设有道路与轨道工程系、桥梁与隧道工程系、交通运输工程系和测量教研中心。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和土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一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汽车载运工具四个硕士点)、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工程方向、道路与铁道工程和桥梁工程方向的博士后流动站。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是国家和建设部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建设部和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是建设部重点学科。
学院是“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城市道路与交通建设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智能交通管理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具有较为完备的软硬件条件,为开展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
学院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教师68人,包括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1人,教授15人,副教授27人,博士化率达到63%,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绝大多数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年龄在35~50岁,是一支充满朝气、学术思想活跃、求实创新、团结向上的师资队伍。
学院注重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尤其在西部开发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担国家级项目31项、交通部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6项、省部级及国防重点项目93项;获国家级科研教学奖4项,省部级奖27项,出版专著、教材56本,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在寒冷地区道路、桥梁设计理论和建设技术,交通安全理论与控制技术等领域形成了多个特色和优势方向。
学院自创立以来,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为我国交通和城建领域培养了4700余名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504人,硕士生118人,博士生53人。在2004年的国内本科专业排名中,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含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排位为3/184,交通工程专业在国内排位为6/53。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厚德化人,严谨治学,自立自强,勇于创新”的道桥精神。毕业生业务功底扎实,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学院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莫斯科公路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等20余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聘请国外兼职教授20余人定期来学院交流、讲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282120、86282121)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现代化道路运输网的建立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奋斗目标之一。该专业主要培养国家交通运输网建设中急需的,能够从事公路、城市道路、机场工程、桥梁及隧道工程等方向的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的高级人才。该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道路材料工程三个专业方向。
道路工程方向:以道路、桥梁并重为原则,以公路、城市道路、机场及常用桥梁的主体工程结构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交通流特性及工程管理特点,学习掌握工程结构物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评价方法和管理的基本知识,面向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及交通规划与管理等学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并在专业课的教学环节中突出北方寒冷地区的工程特点。
桥梁工程方向:以常用桥梁、特大桥、特殊桥型与隧道的主体工程结构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工程结构物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施工工艺与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构成为本专业的知识主线,并在专业课的教学环节中突出北方寒冷地区桥梁工程的特点,面向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及结构力学学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道路材料工程方向:本专业方向以公路、城市道路、机场道路及常用桥梁的主体工程结构物及其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学习掌握工程结构物设计理论、设计方法、道路材料、施工工艺和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公路、铁路、机场等建设行业,培养从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道路桥梁工程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家交通和城市建设部门,从事道路交通、机场、桥梁及隧道工程领域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外合资、外国独资的公司等。
交通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282966)
培养具有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控制等方面知识、能在交通工程领域中从事研究、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交通系统和道路交通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原理和方法,受到交通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化交通系统、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工程规划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综合评价、施工管理、运营分析及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具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交通信息与控制硕士学位授予权。
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家交通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部门、高等院校以及从事交通领域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外合资、外国独资的公司等。
交通运输专业(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咨询电话:86282966)
该专业主要研究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电子、通信、信息与控制技术在交通运输工程中的应用。学生主要学习电气工程、自动控制、交通信息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通过专业工程实践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具备从事智能交通系统的咨询、设计与开发,交通控制设计与交通管理,交通规划与路网规划及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有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硕士、博士授予权。
毕业后可在交通管理、规划、设计、科研、施工、教学等部门从事智能交通系统的咨询、设计与开发,交通控制设计与交通管理,交通规划与路网规划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设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2007年被评为我国首批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包含6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自2000年哈工大计算机学院成立以来,计算机学科进入强盛发展时期,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在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名列第五。学院现有教职工203人,其中教授4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8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名师2人),副教授及副高级职称71人。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术思想活跃,设备条件良好,保证了高水平学生的培养。
学院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有关部委重点项目课题。教学、科研和实验环境完善。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373项,科研经费3.11亿元。获奖科研成果29项,其中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发表论文2193篇,其中被SCI收录306篇,EI收录504篇,ISTP收录176篇。国家精品课4门;出版专著教材28部。
学院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创造多学科交叉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学院所培养的学生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工作作风优良、动手能力强而在国内同行中享有盛名,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扬。他们中有的已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带头人,著名公司、企业的技术中坚力量,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终身教授张大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怀进鹏,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李明树,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副所长孟丹,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副所长冯琦,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女将军黄永勤。
学院办学及学科建设坚持走国际化道路。近年来,计算机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已经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爱尔兰、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及计算机科研机构建立较为密切的学术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系,还与金山、微软、IBM、雅虎等著名公司创办了培训中心或联合研究室、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3309、86413370)
该专业建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计算机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3个二级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毕业生可以推荐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及沿海地区的知名IT企业、科研院所、大型国企、政府机关等,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等方面的设计、研究和应用开发等工作。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3309、86413370)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支持下的飞速发展,应用信息科学技术,探索生命这个复杂系统的机制,从而揭示生命的奥秘,造福于人类成为当今又一前沿的研究热点,进而诞生了一门崭新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技术。
该专业本着重视基础理论,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的教学方针,将课程分为“在坚实的基础理论上的两个体系和一个交叉”的形式。
毕业生不仅可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两个传统领域攻读硕士学位,而且还可在既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又需要生命科学知识的交叉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
信息安全专业(咨询电话:86413309、86413370)
信息安全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专业,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展,信息安全越显重要。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使得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除可攻读硕士研究生外,毕业生大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及沿海地区的知名IT企业、科研院所、大型国企、政府机关等从事信息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应用或教学工作。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软件学院(网址:http://software.hit.edu.cn)
软件学院是经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哈工大软件学院充分利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综合资源,依托哈工大计算机学科的综合优势,坚持国际化、工业化、高质量、高速度的办学理念,本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标准的原则,加强国际合作,按照国际标准,以工业需求为目标,培养软件产业急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软件人才。
软件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标准、办学体系、教师资源、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国际合作伙伴包括爱尔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著名大学,其中,与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DIT)的合作得到了欧盟项目的资助,在哈工大成立了HIT-DIT联合培养班,学生毕业可分别获得两校颁发的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哈工大软件学院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日本会津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合作,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首批12名中国学生和1名法国学生已毕业,全部留在了欧洲继续深造或就业。
软件学院与哈尔滨、北京、深圳、济南、威海、青岛和珠海等地的150余家知名的软件或IT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设立了工业化实习基地40余个。截至目前,实际接收哈工大软件学院学生实习的企业已超过200家。
软件学院建立了非常好的国际化办学环境和浓厚的工业化育人氛围。投资建设了软件、开放、网络工程三个实验室,现有微机设备800余台/套,设备总价值超过了1000万元人民币。学院与企业合作建设了3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成立了6个学生工业化俱乐部,创办了企业家论坛,并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观IT企业,举行了“走出象牙塔,亲临中国IT企业”活动。学院办学条件优良,拥有环境舒适、设备先进、数量充足的实验环境,全部实验室免费开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另外,学院国际IT技术认证培训中心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培训,使学生们在校期间获得多种国际技术认证,达到"多证多能",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为满足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哈工大软件学院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现有工业化专职教师35人,校内兼职教师40人,有来自国内外高校、企业的兼职教师超过100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34人,教授40人,副教授60余人。专兼职结合,共同组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高质量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2007年,软件工程技术、服务科学与企业信息化、嵌入式软件开发与应用三个专业方向已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得到教育部的重点资助。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在2003年教育部对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中期评估和2006年对示范性软件学院验收中,哈工大软件学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列前茅,得到教育部评审专家的好评和同行的认可。
软件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412711、86402140)
该专业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按照国际标准,以工业需求为目标,培养软件产业急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软件人才。软件工程专业包括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科学与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媒体与语言处理、嵌入式软件开发与应用四个专业方向,其中软件工程技术、服务科学与企业信息化、嵌入式软件开发与应用三个专业方向已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得到教育部的重点资助。2008年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英语交互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在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软件学院重视学生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企业实训、工业实习等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该专业双语授课的课程数量占全部课程的50%以上。
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就业地点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IT产业发达及沿海城市,就业单位多在跨国公司、国内500强企业,以及金融、银行等行业,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达4000余元。
软件学院实行成本办学,学费为前两年每生每年5500元,后两年每生每年15000元。
HIT-DIT联合培养班(咨询电话:86412711、86402140)
HIT-DIT联合培养班执行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部分课程由DIT教师上课。联合培养班学生1年后可自由选择赴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学习,但无论选择出国还是选择国内,毕业时成绩合格,都将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和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分别颁发的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费每学生每年16500元人民币(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另收注册和管理费每学生每年700欧元),国外学习期间执行对方的学费标准,费用自理。
联合培养班只在部分省市设有招生计划,未列入招生地区的考生,可报软件工程专业,入学后可申请调剂到联合培养班。
HIT-DIT联合培养班已有50余人毕业,其中的多数人考取了国外高校的研究生或在国外就业,少数选择国内工作的学生也非常受企业的欢迎,就业地点好,平均起薪高。
法学院(网址:http://law.hit.edu.cn)
学院成立于2005年10月,其前身是1998年原哈尔滨建筑大学法学专业。经过三年的发展,学院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对外交流、学生工作、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向一流法学院的建设迈进。
学院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教师博士化率为42%。另外从意大利、美国、英国、爱尔兰和希腊聘请了5位法学家作为长期合约教授,从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国际刑法协会以及法国、美国等聘请了15位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与长期合约教授有交叉),学院还聘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为荣誉教授。
学院目前总体办公面积400余平方米,图书资料中心面积80平方米,拥有中外文藏书5000余册,长期定购主要法学刊物四十余种,校图书馆还为法学院定购了北大法宝中文数据库和Westlaw西文法律数据库。
学院下设法学、民商法、国际法三个教学研究部和实践教学部、培训部、国家司法考试指导中心,同时学院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欧洲法与比较法研究所、空间法研究所、人权法研究所、私法研究所和德国法研究所五个研究所,设立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和俄罗斯法研究中心两个研究中心。
本世纪,学院发展总体目标:与哈工大建设高水平科研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相适应,尽快跻身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法学院行列,为哈工大成为国际一流大学做出贡献,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际化法学英才、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提高我国法学研究的理论水平、提升我国法学在国际法学界的地位努力奋斗。
法学专业(咨询电话:86402629)
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系统学习法学十六门核心课程(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刑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经济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之外,同时学习外层空间法、欧洲法等具有鲜明国际法特色的课程。该专业具有国际法硕士学位授权,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该专业毕业生多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青睐,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市场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100%,89.7%,96%。毕业生中有30%被录取为研究生或出国留学,40%毕业生在北京、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工作。
化工学院(网址:http://chemeng.hit.edu.cn)
化工学院下设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四个系,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教育部特色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化学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科)6个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建有"化学电源与金属电沉积"和"材料表面化学与界面工程"两个省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与技术为省重点一级学科,并在全国化工一级学科评估中进入前10名。在2007年大学研究生院学科评估中,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在众多参评单位中被评为全国仅有的四个A++学科之一。
本学科目前拥有教师9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2人,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为74.4%。学院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防"511"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国家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并聘任兼职教授(院士)2人。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生139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82人,在校本科生260人。
多年来我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如在全国化学电源研究机构或企业中有多数技术骨干是由我校电化学专业(现为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毕业生担任;一大批毕业生创办了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在电池行业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为哈工大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化学工程方向)
(咨询电话:86413721、86413709)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立于1962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化学专业之一。本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迄今已培养本科毕业生1800余人,硕士毕业生280余人,博士毕业生60余人。
本专业方向现有教师17名,教授7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7人,教师中留学回国人员9人,并聘请境外兼职博士生导师、客座教授4人,参与合作研究和研究生培养。
近年来化学电源、电化学表面技术发展迅速,因此对电化学人才需求一直十分旺盛。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全国电化学行业树立了非常好的声誉。尤其突出的是本专业毕业生中出现了一批行业内知名的科研院所领导和企业家。哈工大电化学专业各层次人才连续多年供不应求,因此就业选择面较大。本专业本科毕业生每年有60%以上考取我校或其他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其余毕业生就业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哈尔滨等地的大型国有、民营或外资企业。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先进的化学电源(电动车电源、航天器电源、通讯电子设备电源等)和电化学表面技术(电镀、化学镀、电子电镀等)的设计、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工艺方向)(咨询电话:86413721、86413709)
本专业方向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5人(博导3人),副教授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同时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学者作为双聘教授、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是一支教研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
毕业生主要从事材料化工、石油化工、环境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等领域的研究、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86413711、86413709)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前身为航空非金属材料专业,成立于1960年,现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及应用化学博士点。本专业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全部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8人,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改性;高分子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有机高分子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环境无害化处理;精细高分子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光电高分子材料;高聚物疲劳损伤与寿命预测;高分子薄膜改性技术等,并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
毕业生可在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建材、汽车、包装、航空航天、军工、轻纺及医药等系统的科研(设计)院所、企业从事塑料、橡胶、化纤、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本专业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约为50%。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网址:http://food.hit.edu.cn)
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于2005年12月,下设食品科学系、食品工程系、生物化工系、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和中法国际乳品科学与技术实验室(HIT-INRA)。2005年12月,以学院为主体与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了“中法乳业学院”。国家轻工业甜菜糖业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黑龙江省食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全国甜菜糖业标准化中心挂靠在学院。由学院负责编辑出版的《中国甜菜糖业》是我国唯一公开对外发行的甜菜制糖行业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是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人,博士生导师3人,境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境外兼职教授2人,境内兼职教授1人。教师博士率达52%,副教授以上教师普遍具有海外留学背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了保证。
目前,学院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专项课题、农业部专项课题和省、部、市级重点攻关计划和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此外还承担着企业、部门间的横向课题和其他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学院的研究领域涉及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标准化研究、乳与乳制品理论与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装备和品质、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功能性食品和新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反应过程控制和生物反应器的设计,食品发酵技术及工程、食品生物技术及食品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等。
学院坚持高起点、国际化办学的思路。2004年学院同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法国雷恩农学院(AgrocampusRennes)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开展了全面的合作。学院每年从新入学的硕士中选拔7-8名优秀学生,直接进入法国雷恩农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其中部分学生可直接在法国农科院攻读博士学位。硕士毕业生将分别获得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法国雷恩农学院授予的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博士毕业生将获得法国国家授予的博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法方对我院选派的硕士研究生减免三分之二的学费。此外,学院还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蓝斯顿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国立大学、加拿大联邦国家实验室等国际上著名的大学和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都有研究生作为联合培养进入这些实验室学习和工作。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咨询电话:86282907)
该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专业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在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程设计、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均有扎实的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并充分具备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的能力。毕业生适合在下列部门工作:海关、商检、标准计量、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产品检验等有关食品分析,检测与质量管理部门;各类食品加工企业;相关高校和科研设计单位;食品进出口企业等等。随着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将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师186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88人,讲师6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9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31人。本科专业有英语、俄语和日语三个专业。外国语学院现拥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三个国家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学院坚持以培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语言技能的人才为教育目标,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科毕业生在外事、外贸、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厂矿等部门具备从事翻译、文秘、教学、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英语专业(文理兼招,咨询电话:86414518)
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是国内首批建立的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有“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授予权。英语专业23名专职教师中有8位教授,8位副教授;博士13人,在职攻读博士6人;21人有国外留学经历。有硕士导师13人,教学名师1人,基础学科带头人2人。常年聘请3-4名外籍教师。
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全面的语言知识,具有系统的文化及综合社会生活知识,具有至少某一个其它(包括理、工、管、文)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系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英语专业注重辅修和第二学位教育,使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第二专业技能以及通过英语运用和体现相关知识的能力。毕业后能熟练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实务、管理等实践工作或通过进一步深造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
该专业毕业生读研率达30%左右,每年有1-3名学生交换到韩国等国学习3-12个月。
俄语专业(咨询电话:86414520)
俄语专业现有教师18人(另有俄罗斯外教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有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俄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俄语研究生考试设计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俄语四级考试设计组成员1人。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该专业(文科)学生主要学习俄语专业技能课程、俄语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经贸俄语等)以及其它数理化、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该专业还注重第二外语(英语)教育,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第二外语(英语)交际能力。另外,该专业还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各种辅修条件,使之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俄语专业(理科)入学后将实行五年制双学位培养方案,这也是哈工大俄语专业的办学特色。理科班学生除了学习俄语专业课程外,还将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赴俄罗斯高校学习航天领域相关理工科专业。
该专业已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莫斯科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学术交流与联系。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到俄罗斯高校留学半年或一年的机会(免学费和住宿费)。
该专业每年有40%的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可在外事、外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航空、航天系统等部门从事翻译、文秘、教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注:该专业实行小语种提前单独招生,文理兼招,招收语种为英语和俄语的考生。
日语专业(咨询电话:86414534)
该专业成立于2000年,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而设置的。因此采用日语+英语、国际经贸等专业的新型办学模式,学生在二年级时可以辅修或选修自己喜欢的专业,或攻读双学位。
该专业与日本佐贺大学、山形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8-9名学生免学费留学1年。今后还将与日本其它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扩大留学范围,达到至少50%的学生在校期间去日本留学1年。
日语系现有教师11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教师中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人,哈工大教学带头人1人,每年还聘请1-2名日本专家授课,定期聘请日本著名大学的教授和专家来校讲学。
注:该专业实行小语种提前单独招生,文理兼招,招收语种为英语和日语的考生。
媒体技术与艺术系(网址:http://newmedia.hit.edu.cn)
媒体技术与艺术系是国内最早在理科考生中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教学与科研机构,依托哈工大一流的工科传统、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强大的技术优势,坚持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艺术创新思维为引导,基本形成了以美术、音乐、艺术与美学理论、数字媒体理论、动画与影视制作技术与计算机与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六大模块知识结构为主体的教学科研体系,在国内方兴未艾的数字媒体艺术高等教育领域,建构起了一个独具特色、精心培养艺术工程师的新型平台。媒体技术与艺术系现设数字媒体理论研究室、复合媒体界面设计研究室、工程美学与仿真技术研究室、影视特技与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室、东西方艺术理论研究室、艺术与广告传播理论研究室以及媒体技术与艺术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下设灯光技术(演播室)、录音工程、非线性剪辑与特技技术、三维动画、网络与电子游戏、音视频综合技术和沉浸式交互虚拟现实7个专业技术实验室。2007年5月,媒体技术与艺术系首批加入中国新媒体产业联盟并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成立“新媒体影像制作基地”,开始走上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目前,我系广播电视编导(动漫方向)专业为国家教育部评定的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媒体技术与艺术实验中心为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媒体技术与艺术系拥有一支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日本以及国内一流专业艺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具有优秀的教学、科研以及数字媒体艺术产品开发能力。我系独立研发的影视特技、数字博物馆、网络、数字电视、手机媒体、工程仿真产品,获得国内业界专家的充分肯定,其中的优秀项目,2008年代表黑龙江省政府参加了“中国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我系教师参与制作的影视艺术作品,曾先后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飞天奖、夏衍电影文学奖和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国家最高奖项。
媒体技术与艺术系现有1个数字媒体技术博士点(联合),广播电视艺术学、艺术学2个硕士点,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与广告学(数字媒体广告)2个本科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数字媒体技术)(咨询电话:86414608)
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自然现实中理解并寻找物质和生命运动的原理,从具体物质和生命运动的数学模型出发,寻找该运动的数学公式与算法,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图形和声音程序语言,再经由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制作出具有艺术审美或工程仿真意义的数字化动漫、影视、网络、电子游戏、手机媒体以及交互式虚拟现实产品的艺术工程师。
在工科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基础课程的前提下,设置了美术、音乐、艺术与美学理论、数字媒体理论、计算机与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动画与影视制作技术六个系列课程,形成了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融汇的教学培养体系。
该专业是国内最早从理科学生中培养从事数字媒体艺术产品制作人才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数字影视、网络、移动通讯、电子游戏等领域的相关机构以及各类大型公司宣传策划部门从事数字媒体产品的策划、创意与制作的工作。
该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不设置艺术术科考试,直接从理科学生中招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并喜爱数字媒体产业的学生。
广告学专业(数字媒体广告)(咨询电话:86414608)
广告学(数字媒体广告)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自然现实中理解并寻找物质和生命运动的原理,从具体物质和生命运动的数学模型出发,寻找该运动的数学公式与算法,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图形和声音程序语言,再经由广告思维的策划和创意,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形式新颖的网络与交互式媒体广告产品的策划、创意与制作的艺术工程师。
在工科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基础课程的前提下,设置了美术、音乐、媒体与艺术理论、广告与网络交互广告理论、计算机与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动画与影视制作技术等六个系列课程,形成了文理交叉、创意与技术融汇的教学培养体系。
本专业是国内最早从理科学生中培养从事数字媒体广告产品制作人才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大型公司、数字影视、网络、移动通讯、电子游戏等领域的相关机构从事数字媒体广告的策划、创意与制作工作。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不设置术科考试,直接从理科学生中招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并喜爱数字媒体广告产品制作的学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是全国著名重点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三大跨省校区(哈尔滨、威海、深圳)之一,创建于1985年。
威海校区坐落于胶东半岛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威海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美称。这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我国对外开发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曾两度荣获“国际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荣获2003年度“联合国人居奖”,是最适宜人类居住和创业的城市。校园依山傍海,环境幽雅,集生态化、艺术化于一体,现代化设施齐全,占地155.5公顷,现有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是一所充满生机活力的花园式大学,是理想的治学之所。进入新世纪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开始了自己的跨越式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秉承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了哈工大特色。学校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相结合的多学科性特点,现有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五个学科门类,共计38个专业。形成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目前学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
学校学科建设坚持发挥哈工大强势,适应区域需要,形成交叉互补,创造品牌特色的发展思路,现设有汽车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海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船舶学院、数学系、光电科学系、土木工程系、人文学院等13个院(系),以及体育教学部、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语言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建立了百余个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有国际微电子研究中心等36个科研机构。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原则,充分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有一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院士、博导等老专家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从哈尔滨来到威海校区干事创业,他们和从国内外引进的其他高水平学者一起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形成了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500余人,专职教师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占42%,部分学院8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秉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学风范,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学校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学生“创新教育”、“自我教育”的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汽车工程学院0201101班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另外,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汽车知识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等多次活动中连连获奖。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青睐,有万余名毕业生工作在全国各条战线上。
学校科学研究工作采用民用科研与国防科研并举的方针,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使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学术梯队日趋完善,科研水平大幅提高,在汽车技术、电子对抗、集成电路、对等网络、新材料、海洋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被SCI、EI、ISTP检索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增长迅猛。学校充分利用地处沿海开放地区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与企业进行科技协作,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学术和文化技术交流,现已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和交流关系。
2004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学籍顺利从黑龙江省教育厅转移到山东省教育厅,实现了学籍属地化管理。目前,学校将按照“加强共建、提升内涵、盘活资源、科学发展”的发展方针,在进一步提高本科办学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 查分数
- 找大学
- 选专业
- 院校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 省控线